第385章 绛紫色之城-《1444,拜占庭再起》
第(2/3)页
塞尔维亚的贵族和商人在殖民地利益越大,对东罗马航线依赖越深,塞尔维亚就越不容易反叛,就算君主想造反,他们也得掂量一下航路断绝后带来的大量损失。
从长远上来看,通过经济和资本实现同化与控制,远比强行征服要更加高明。
就目前这个阶段来说,塞尔维亚已经基本上接入了东罗马帝国的贸易网络和资本市场,曼努埃尔的集权行动的确让以撒有些惊讶,但也仅限于此,他的资金来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皇室公司的分红,塞尔维亚的商人和贵族也积极参与东罗马金融市场,这层利益纽带会随着资本市场的膨胀而更加稳固,双方交恶的可能性不大,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却十分可观。
天台上,以撒站起身,望向小山上的建筑工地。
这座城市名叫以弗所,安纳托利亚千年名城,君士坦丁堡牧首区钦定的七大朝圣地之一,以撒这次来到这里,正是为了为以弗所的复兴工程和朝圣事业提供一些指导。
以弗所城位于安纳托利亚西部,北边是士麦那,南边则是大门德雷斯河岸的瑟凯和艾登,临近巴因德尔河出海口,距离爱琴海仅有不到一公里的河道,交通状况和地理位置均十分优良。
在很久以前,以弗所还不像今天这般衰败,阿尔忒弥斯神庙在这里矗立,早期基督教在这里传播,作为《圣经》上留有大名的城市,以弗所在古罗马时期一度成为全国第二大都市,哪怕东西分治,君士坦丁堡崛起后,以弗所依然是东罗马帝国排名前五的大城市。
当以弗所城叱咤爱琴海的时候,君士坦丁堡和帖撒罗尼迦都还只是不起眼的小城邦罢了。
可是,君士坦丁堡,士麦那和帖撒罗尼迦的先后崛起让以弗所的贸易份额大大减少,时不时爆发的地震让城市几度毁坏,巴因德尔河的河道淤积也让以弗所赖以生存的海洋贸易愈发难行,种种因素下,以弗所早在几百年前便显现出衰落的迹象,突厥人在安纳托利亚上的扩张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截止到15世纪末期,以弗所已经沦为了一座小乡镇。
原时空中,以弗所城将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日复一日地衰败下去,直到最终惨遭遗弃。
对于以撒来说,以弗所无疑是东罗马人民的文化瑰宝,一片一片的古建筑遗迹无不记载着古希腊,古罗马和早期基督教的光辉历史,本身也并非像特洛伊古城那样无药可救,如果任其荒废,简直太过可惜。
为了挽救以弗所古城,以撒命人制定了以弗所复兴计划,将会从三个方面改善城市状况,不求恢复过往繁荣,至少也不能随意荒废。
第一,解决交通问题,为了让以弗所城重新联通海洋,以撒命令亚细亚行省的地方官员征调奴隶,开掘水道,让巴因德尔河重新成为以弗所与爱琴海之间的优良水道,让商品交换变得更加便捷。
当然,巴因德尔河并非大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小船的确能够从海上通过河流抵达城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舰船变得越来越大,商人们不怎么愿意冒着搁浅的风险驶入巴因德尔河,不太愿意停靠在以弗所的内河港口中,哪怕以撒成功开掘河道,巴因德尔河还是只能供小船通航,以弗所的竞争力还是远远不如士麦那这种完完全全的沿海城市。
有时候,短短的一公里往往就决定了城市的命运。
但是,以撒也不是没有办法,他直接将巴因德尔河入海口的一座奥斯曼时期的海港小镇划入以弗所的控制范围中,逐渐将以弗所旧城的大部分人口和产业搬迁过来,实现“腾笼换鸟”。
这样一来,以弗所重新出现在了地图上,新城区依然可以从事海洋贸易,旧城区则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宗教产业吸引人口,由于距离很近,随着城市的发展,两片城区终将连成一体,以弗所城也就实现了复兴。
第二,吸引人口,以弗所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早期基督教最著名的几座城市之一,据说还是使徒约翰整理文件的地方和圣母玛利亚最后生活过的地方。
以撒直接让教会肯定了这些说法,出资重修以弗所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还决定将自己从收藏家手中买来的《以弗所书》的西奈抄本存放在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中,允许朝圣者参观,并在各大报纸上大力宣传。
至于圣母玛利亚到底是不是在这里去世的,西奈抄本到底是不是原件,这根本就不重要。
但是,仅有这两点是完全不够的,以弗所城在海洋贸易上已经不是士麦那的对手了,哪怕依靠宗教朝圣也很难恢复过往荣光,必须为其寻找一个特色产业。
于是,以撒命人翻遍古籍,再结合现实需求,总算为以弗所城找到了出路。
想到这里,以撒将咖啡一饮而尽,走下市政厅,冲侍卫吩咐几声,翻身上马,向海边的以弗所新城区走去。
不到一公里的距离转眼即过,眼前的港口小镇虽然并不繁荣,但却十分安宁。
绕过主要街道,以撒来到一片远离镇中心的房屋,房屋不远处的海面上有着为数不少的浅海暗礁,一些渔民在暗礁旁建造渔排,养殖生蚝,鲍鱼以及各种可食用贝类。
海产品的养殖业很早便已经出现,相关技术不算成熟,但已经完全够用,在十五世纪末,最著名的海产品养殖基地是位于法兰西的康卡勒小镇,这里的渔民每年会为巴黎城提供大量的新鲜生蚝,甚至能够得到国王的青睐。
天气十分晴朗,从高处向海面望去,以撒隐隐还能看到一些陆地的轮廓,那是东爱琴海诸岛,距离以弗所城很近。
走近房屋,以撒立马闻到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恶臭,就像是腐烂的动物尸体。
见以撒到来,负责人立马跑来迎接,以撒挥手阻止了他的发言,来到位于正中央的大工坊门边,静静观看。
工坊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之间存在高度差,中间用一条斜面滑道作为连接。
第一部的工人会用铁签取出海螺肉,扔掉海螺壳,将大量的螺肉装进竹篮里,顺着滑道传递给第二部的工人。
第二部的工人则负责将螺肉进行下一步的加工,但令人疑惑的是,他们仅仅用薄刀片取下了海螺的腺体,将其他的部位通通扔进木桶,弃之不用。
接下来,第三部的工人也会通过滑道接收上一部工人的劳动成果,他们则会将这些腺体上秤称重,进行标准化等分,然后放入装有盐水的铅罐中,慢火熬煮。
第四部则是位于空地上的大晒场,这里负责将熬煮完毕的海螺腺体进行最后的晾晒,神奇的是,这些原先还平平无奇的软体,竟然展露出了瑰丽的绛紫色。
这是骨螺腺体,这座工坊,则是以撒专门设置的骨螺紫提炼坊。
罗马帝国嗜好紫色,这种不易掉色而鲜艳绚烂的骨螺紫更是被不少皇帝视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禁止他人私自使用,狄奥多拉皇后的那句“紫袍是最美丽的裹尸布”至今还镌刻在不少人的心中。
当然,罗马皇帝的禁令并没有为百姓带来多大困扰,因为骨螺紫实在是太贵了,就算没有禁令,平民百姓也根本负担不起。
地中海沿海的浅海暗礁多产染料骨螺,但一只染料骨螺能够提取出的紫色染料极其稀少,加之工艺繁琐,损耗率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古典时代的罗马人已经发明出了骨螺养殖法,但人工养殖的骨螺成长周期很长,很容易不明不白地死去,养殖成本同样高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撒下了不少功夫。
“陛下,您觉得如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