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墙头草,不得好死-《史上第一绝境》
            
            
            
                
    第(1/3)页
    济州城下。
    任何时代,都是有带路党的。
    尤其是炎朝这种民不聊生的时局中,即便殷诚对百姓,给再多的粮食。
    也是喂不饱一些白养狼——或者又蠢又坏的沙雕的。
    城内绝大部分的百姓,全都跟着太子军出了城。
    只剩下极少部分人留了下来。
    虽然留下来的这些人占比不高,却也有千余人左右。
    这千余人之中,大多是之前躲过黄巢屠刀的乡绅士族和其走狗恶仆们。
    这些乡绅士族为什么能够躲过黄巢的屠刀,原因很简单。
    一:说好听点就是识时务、说难听点就是济州乡绅里的败类。
    二:在之前的济州城内,他们还算不上真正的乡绅士族,只能算得上一些略有资财,想要跻身济州乡绅士族阶层而不得的普通百姓。
    黄巢来的时候,直接将济州乡绅士族连根拔起,他们在屠刀的威胁下,主动捐出原本就不多的家产,保得性命之后,拍手叫好,夸赞黄巢杀的好,杀的妙。
    表面上这样说,实际上全都憋着幻想,只要老老实实给黄巢当狗,日后济州城稳定下来之后,他们便能够成为新的乡绅新的士族。
    所以这些人非但并不因为黄巢夺了他们的家产而记恨,反而是对黄巢对忠心的。
    如今黄巢死了,殷诚来了。
    不仅没有继续剥削他们,反倒给他们粮食,让他们活下去。
    但这帮人知道,太子在济州城内稳定下来之后,是要改制的。
    一旦改制,他们这辈子都别想做乡绅老爷了。
    因此,这帮人一面排队领着殷诚的粮食,一面在背地里吃着殷诚给的粮食骂娘。
    怀念着黄巢在济州时的日子——即便黄巢在时,他们连一顿饱饭都没吃过。
    如今长安联军来攻打济州,太子殷诚决定避其锋芒,要离开济州。
    这群人那叫一个高兴。
    若非因为太子军的屠刀也能杀人,他们恨不得放鞭炮庆祝。
    跟着太子走?不存在的。
    跟着太子走过能吃上饱饭,能挺直腰板种地的日子?
    那是人过的日子么?
    愚蠢的穷苦百姓没见过乡绅老爷的生活,才会被太子的粮食所蛊惑。
    他们是见过乡绅老爷们是怎么生活的。
    因此他们并不打算跟着殷诚离开。
    偷偷的藏在了城内,准备做迎接联军的功臣。
    联军一到济州城内,他们就打开城门,请王师入城。
    然后再给联军哭诉一下,他们在殷诚的统治下是多么的惨,内心是多么渴望王师的到来。
    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因此当二皇子司马昭带着先头军队入城时,看到城门口衣衫褴褛但面色红润的准乡绅们十分的诧异。
    居然还有能够抵御殷诚诱惑的人。
    安抚好这帮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墙头草,司马昭并没有让军队直接进城,而是派出小股部队,前去查探。
    确定安全之后,方才下令让五万士卒进入济州城。
    此时的济州城内除了这千余人梦想做乡绅的墙头草外,再也没有任何喘气的。
    王保等人做民生工作和宣传工作,乃是一把好手。
    组织百姓离开济州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带上城内的鸡鸭。
    而且下的命令是,别管鸡鸭有没有主,捉到了出了城,谁就是鸡鸭的新主人。
    虽然这造成了一些骚乱,但却在济州军杀了贪得无厌的家伙之后,整个撤离的过程无比的流畅。
    王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杀人,之所以要杀人,就是为了杀鸡儆猴,让百姓们能够遵守安排的同时,又不会因此记恨济州军。
    这都是他在长安和雍州做工作时积累的经验。
    正是有了这些经验,济州百姓虽然撤离的仓促,却是真真正正的给司马昭留下了一座空城。
    没有一颗粮食,没有任何活着的家禽的空城。
    司马昭看着空无一人的街道,又听着手下人没有搜到任何物资的报告,长叹一声。
    殷诚就是殷诚啊,连撤军都能撤的如此稳当。
    不烧济州城,占领那么短的时间就能忽悠着百姓走,而且还能一根毛都没留给自己。
    高手啊!
    跟在他身后的司马懿也是满脸阴沉。
    第(1/3)页